中國紡織業的“生死考量”
來源:www.ruogucaotang.net 作者:溫州驗廠網 發布時間:2008-07-22
2008年7月4日-8日,短短六天,4位中央領導分別到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山東5個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省市進行經濟考察和調研。外貿企業的生存狀態再次進入中央決策高層視野。中國的貿易戰略,已經朝著“提升結構”的方向演進,“減順差”仍是商務部門工作重心之一。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正是推進貿易平衡的兩大政策。此輪外貿全國大摸底之后,貿易政策如何調整,將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凌方才今年收到的調研材料已經超過十份。凌是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廣東最大的服裝出口企業之一,進入2008年以來,接受的調研比往年多得多。 先是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然后地方經貿系統、地方商協會、統計局、外管局等外貿相關部門,接踵而來。調研的部門不一,但是調研主題越來越集中。 凌方才手上的十份調研,關于企業出口困境的調研三份,關于工廠倒閉潮的調研一份,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出口影響的調研三份,美國次貸危機對出口影響的調研一份,2007年出口退稅率調整對企業影響的調研一份。“這是我們最為艱難的一年。”凌方才說。 同樣的艱難,不一樣的表情。 “現在是虧本出口,但是不敢關門,再開工很難,停工后有銀行對貸款的連鎖反應,企業是頂著壓力在出口。”山東省外經貿廳計財處副處長楊德勝道出了外貿企業的兩難困境。 來自浙江的企業情況,也是不妙。“一些中小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了45%-50%.”7月17日,浙江省工商聯會長、浙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本報記者獲悉,目前各部委的調研結論并未完全出臺,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可能成為政策受益者。各商會提交的政策建議,主要寄望于保持政策穩定性、出口退稅回調以及資金面的支持這三項。不過,目前除了紡織服裝出口退稅回調政策呼之欲出外,其他行業并未無明確政策信息。 全國大摸底 紡織業又站在生死線上。 2005年紡織品特保調查后,曹新宇從來沒有像這半年這么緊張過。曹新宇是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今年以來,由于紡織服裝出口形勢的急劇惡化,該商會先后組織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調研以及5次左右的專門市場調研。 半年時間接近10次全國性的大規模調研實屬罕見。曹新宇說,這些年來他摸索出一個結論,“媒體找我最頻繁的時候,就是紡織行業形勢最糟糕的時候。” 2008年的第一次調研啟動于2月,當時商務部剛剛開過通氣會,提出要防止匯率變動、緊縮政策、次貸危機、新勞動合同法實施等多重因素疊加,對出口造成過大打擊。隨后中紡商會就此展開了第一次調研。 但第一次調研方案剛剛寫出來,第二次調研摸底旋即在3月緊急啟動。是時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大范圍倒閉的報道開始見諸報端。為配合商務部了解實際情況,中紡商會先后實地走訪了廣東東莞和江蘇吳江。 4月15日廣交會開幕。當時,剛剛結束的第18屆上海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紡織服裝的成交首次出現負增長。5天會期里,紡織服裝類商品共成交18.44億美元,比上一屆下降了0.54%.中紡商會趕在廣交會前,啟動了第三次度調研,摸底紡織企業生存狀況。 第四次調研則在5、6月份,下半年出口形勢,已經迫在眉睫。 數次調研后,中紡商會向商務部提交了調研報告,并提出了系列政策調整建議。 “江浙企業相對埋怨得比較少,最覺得委屈的是中、西部以及廣東東莞、中山等地企業。”曹新宇說,中、西部企業基礎相對薄弱,因此政策緊縮等系列因素對其打擊很大。 廣東一家玩具出口商今年就參與了四、五次各類座談會,其中有兩次是趕赴北京參加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的座談。 “座談的時候,反復被問到,遇到什么困難、下一步走勢、有什么對策建議”出口商告訴記者,“主要都是在摸底,政府想要知道企業的承受底線究竟在哪里。” 決策層出發 前期摸底之后,反映的問題,引起決策層高度重視。 本報記者獲悉,進入6月之后,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在內的多個部門,即啟動密集調研,掌握當前出口形勢。地方系統以及相關商會、協會亦有協助配合。 “基本都是在摸底”,數位參與調研的人士告訴記者,決策層希望厘清出口現狀,以期對下半年甚至明年出口形勢有一個準確預判,而這些調研報告可能左右回暖政策的出臺。 知情人士透露,6月前后,國務院有關領導已經批示,要求商務部、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等幾部委在各自范圍內調研外貿出口形勢。據悉,這些調研材料會在各部委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匯總,隨后撰寫調研報告上報國務院。 一位廣東經貿系統官員也介紹,商務部今年多次趕赴廣東調研,“單單6月就來了好幾次”。他稱,商務部副部長于廣州近期也將趕赴廣東了解情況,調研主題是“珠三角商務形勢調研座談會”。主要議題包括企業當前面臨的困難、預計下一步走勢以及對策建議三個部分。 廣州市經貿局近一個月接待了7組來自北京的調研小組。7月17日廣州市經貿局局長肖振宇表示,包括國務院辦公廳、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海關總署以及臺港澳辦公室已經來到廣州。近兩日國務院秘書一局的相關人士也正在廣東調研中小企業生態。 海關系統人士也向記者透露,7月初,一些地方海關開始召開企業座談會,并結合各區域情況撰寫報告提交至海關總署。他說,這都是在為7月中旬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準備材料。 本報記者獲悉,就是當前外貿形勢報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啟動相關研究課題,課題組將在這一報告中提出決策建議。 另外,包括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在內的一些商、協會也都基本完成調研,部分商、協會已經向商務部或者國務院相關智囊機構提交了報告,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對各個行業的回暖政策建議。 到了7月,形勢逼人。前期摸底還未結束,決策高層親自接過調研接力棒。 6月的最后一個周末,江蘇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緊急給各省級外經貿企業集團下發通知,要求為即將到來的一次高層調研提供基礎材料,并要求在三個工作日之內完成上報外貿處。 數據水分 密集的摸底和調研與一系列波動的數據相聯系。海關7月10日發布的統計顯示,今年1-6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1234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7%.其中,出口6666億美元,增長21.9%.如果僅看增長絕對數據,這不僅不能說是一個值得憂慮的數據。 道瓊斯通訊社調查了12位經濟學家,他們預期6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上升23.4%.經濟學家的預測與公布的外貿數據相當。但這還是絕對增長數據,數據后面是一道下滑曲線。較去年同期,21.9%出口增速是在下降5.7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果細分析,6月單月,出口增速更是下滑到17.6%,而5月份這個數據是28.1%.還有更值得憂慮的地方。數據中的水分到底有多少?一個直接的原因是,源于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貿易數字,與企業的冷暖感受還有缺口。 雷曼兄弟亞太區經濟學家孫明春分析,即使6月份17.6%的增速,也夸大了中國出口的增長力度。因為這是用價值名義來衡量的,如果以每兩周公布一次的出口量增長來衡量,6月出口增長很可能低于10%,這也遠遠遜于去年平均25%的出口增速。 上半年平均超過20%的出口增速,與去年下半年的數據相差不大,但“實際增長率卻不一樣”。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張永軍分析說,2008年上半年,國內商品出口的提價幅度在10%左右,而去年下半年這一幅度大約是5%,再考慮中國海關數據是以持續貶值的美元計價,若以人民幣計價,“實際的出口增長率只有百分之十幾”。 商務部一直希望,全年出口增速能夠不低于15%的水平。但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伯生告訴記者,上半年21.9%的出口增速估計有10%左右的虛增,“這中間有熱錢流入帶來的出口水分”。擠水分,從2007年開始,即被納入管理層的視野。2007年初,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關部門曾組成聯合調查組到深圳,揭開了深圳紡織服裝出口虛增上百億美元事件。受調查的17家中,就有16家存在高價金額出口。 以輸美內衣為例,國內出口均價也就2美元,而一些深圳企業的賬面出口價居然高達200美元。 摸底結論 四次大調研,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發現,對企業沖擊最大的是上半年近6%的人民幣快速升值,其次便是當前資金鏈的緊張。據悉,目前不少企業的結算周期被迫拉長,“30天的延長到60天,原本60天的延長至90天,已經出現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案例了。” 山東櫻花的凋落就正是受困于資金。4月,大型棉紡企業山東櫻花紡織集團資金無法周轉,負債8.9億,被山東如意集團重組。 曹新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通過系列調研,他們得出三項結論。 一是,在當前國內壓力和國際需求疲軟的雙重打擊下,紡織服裝行業已經受到嚴重沖擊,“并非企業不愿意升級調整,而是外部環境太糟糕,難以回旋”。 二是2008年全年紡織服裝出口不樂觀,5月單月,占行業出口60%以上的服裝,出口同比增加僅僅1.1%,“這一接近負增長的數據前所未有”。 三是,主要市場之一的歐盟存在不確定因素,目前歐盟受到高匯率、高油價、高通脹的“三高”困擾,這可能影響國內企業下半年甚至明年的出口。 “目前國內4萬多家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上)紡織服裝企業,有2/3處在零利潤狀態;其余1/3略有盈利,平均凈利潤水平不會超過3%.”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行業的普遍估計。 中國機電商會進出口綜合部主任劉春周告訴記者,受訪的7000多家機電企業,90%表示訂單呈現下降趨勢。 中國機電商會調研出的報告顯示,大部分企業認為去年以來導致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過快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特別是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大大高于企業的預計;同時出口退稅和利率上升等因素也是影響企業成本提高的重要因素。 綜合考慮以上各因素,企業平均成本上升在10%~20%左右;同時,75%的企業預計2008年產品出口價格要上升,其中41%的企業認為漲幅會超過15%. 生產成本上升后,外商可能為企業分擔的比例非常有限,46%的企業表示外商分擔比重在10%以下,24%的企業表示外商分擔比重在10%~25%之間。 來自海關系統7月初剛剛完成的一份調研報告說,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沖擊較大,電子、紡織、機械等勞動密集型低利潤行業生存環境趨于惡化,部分內資、韓資、臺資、港資企業產品競爭力受到影響。 海關人士表示,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受影響最重的是內資企業,港資、臺資企業影響居中,歐、美、日資企業受影響有限。 報告稱,“三率兩價”(出口退稅率、匯率、利率、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頻繁變動,增加了企業出口成本和不可預計性,不確定因素使企業難以對外報價,不敢承接超過3個月的長單、大單。 另外,企業訂單多以美元成交結算,簽訂訂單與接收貨款時間差較長,匯率變動使外銷型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外貿企業,對數據特別敏銳,來自他們的經驗說,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利潤率將下降5%—6%.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也給記者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企業向銀行借500萬,但要存銀行200萬,利息仍按500萬算。“銀行利息再高,也比地下錢莊高啊。”徐冠巨說。過去大半年時間,徐是在調研路上度過的。 紡織業正是其中典型。 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方才告訴本報記者,該公司紡織服裝的出口額正在逐步縮減。兩年前紡織服裝出口業務約占廣東省紡年度出口額的70%,現在這一比重已經下滑到不足50%. “貿易型企業凈利潤水平多數不足1%.”凌方才說。美國需求的放緩也十分明顯。凌方才預計,今年其對美出口可能下滑5%-10%.“不少美國中小買家已經不再下單。” 廣東省紡織去年對美國出口服裝1.2億美元左右,如果下滑5%-10%,那就影響了相當于600萬美元到1200萬美元的出口。 三大商會建言 密集調研之后,政策建議。 曹新宇說,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給出調控建議依次為: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資金面能夠適當放松,回調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2%-4%.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希望,政府能夠體察企業現狀,此前嚴控貸款投放的政策能適度調整,另外也希望出口退稅的速度能夠加快。目前的出口退稅周期一般在3個月-6個月,“個別地區甚至拖到一年才退。”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還建議決策層能夠優先回調服裝、家紡等成品的出口退稅率4%;另外,半成品的出口退稅率回調4%,“半成品如果不能回調4%,也希望能回調2%”。回調的時間點同樣做了說明,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建議將人民幣匯率與出口退稅政策聯動,在人民幣升值較快時回調出口退稅率。 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也被中國輕工商會提到了首位。中國輕工商會鞋分會秘書長王穎告訴記者,由于人民幣升值、利率、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都處在持續變化的階段,“這所有的利空消息都不確切,以致企業難以確定價格,接下訂單。” 該商會也明確提出,希望政府將鞋的退稅率由目前的11%回調至15%. 中國機電商會呼吁政府穩定企業預期,短期內應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靈活管理人民幣升值速度,并建議提高消費電子類產品等一些技術先進產品的出口退稅。 中國機電商會預計,其會員企業在外已簽約的項目總價值為600億至700億美元,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0%,則這些企業將損失60億至70億美元。 政策演進 外貿政策,回調不容易。 2001年入世以來,政府此前奉行的鼓勵出口創匯政策仍然延續,政策面上已經逐步意識到控制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注意可持續發展。這一階段我國貿易政策的重點是履行入世承諾,逐步調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并取消部分商品的進口配額。 這之后,也是我國外貿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廣東省紡梭織事業部總經理盧展強對此印象深刻。2002、2003年是行業最為景氣的一年,盧展強說,“一筆單子最少也有7%的凈利潤”。 2005年開始政府就數次小范圍下調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主要集中削減鋼鐵等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等“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受此影響,盧展強說,這一年,他們的凈利潤水平下滑到5%. 到2006年,龐大的貿易順差繼續成為一個棘手難題。政府對出口的態度開始轉變,“減順差”成為貿易政策的新基調。 政府開始大范圍削減出口優惠,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項就是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以及逐步收緊的加工貿易政策。 2006年9月,政府首度大范圍調整出口退稅,這輪調整取消大部分礦產品、煤炭、天然氣的出口退稅,鋼鐵出口退稅率由11%下調為8%,紡織品出口退稅從13%下調為11%,但一些高科技產品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其退稅率得以提高。 2007年7月,政府再度出手。第二輪出口退稅大調整中,533項“兩高一資” (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遭取消,包括礦產品、肥料、染料等化工產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 加工貿易政策也在持續收緊。2006年開始,政府逐漸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涉及均為“兩高一資”等商品;2007年7月,政府首次公布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這一目錄除了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等“兩高一資”產品,還涉及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006年、2007年這兩波密集且強度大的調整,讓廣東省紡措手不及。盧展強對2007年的退稅下調至今記憶猶新。當時他剛與德國最大郵購商otto簽署了一筆200萬美金訂單,“退稅一調,我們立刻損失了15-16萬人民幣,凈利潤率直接下滑2%.” 到2008年,省紡內部擬定的目標是,紡織服裝出口力保1%的凈利潤。六年之間,從7%凈利潤到1%凈利潤保衛戰,盧展強說,企業的失落感尤為強烈。 博弈回暖 商務部曾公開貿易平衡的時間表,希望能在2010年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 政府此前并未料到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拖累會如此嚴重。企業遭遇了美國因次貸危機導致的外部需求縮水,再考慮到人民幣升值、《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多因素作用下,傳統制造業所受沖擊超過了政府此前預期。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玉敏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建言,能否被采納,還要等待。 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測算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果真如傳言所說,紡織品退稅回調2%至13%,服裝回調4%到15%,那么這一調整將讓紡織全行業增加約132.29億元的凈利潤,這占到2007年紡織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的11.4%左右。可謂四兩撥萬金。 張永軍則建議政府放緩人民幣升值的節奏。 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也是暫緩升值的支持者。 2007年11月,商務部就曾發布調研報告,提醒各級政府,一旦出口大幅回落,有可能會使中國本輪經濟增長周期出現“拐點”。 周世儉說,實際上,中國約有30%的出口貨品都流向了美國,央行就曾估計,美國經濟增長每放慢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就會下降6個百分點。 在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用力權衡上,政策目標遇到了進退兩難的一個抉擇。 雖然實際的出口增速下降幅度比較大,但2008年全年貿易順差預計還將維持在2400億美元左右的高位。國家信息中心張永軍說,即便高層近期高姿態關注外貿,“政策也不可能完全轉向去扶持出口,即使出臺回暖政策預計也僅僅是局部微調,而非全盤調整。但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承受力較弱,可以考慮小幅回調這些行業的出口退稅率”。 “核心的調控將圍繞GDP的增幅。”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伯生告訴記者,所有的宏觀調控目標,以保證GDP同比增長9%-10%為前提,如果決策層預期明年一季度的GDP增幅低于9%,則出口政策可能面臨調整。 目前出口呈現的情況是2006、2007年密集減順差政策導致的結果,這本是政策調整的方向,但是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出口所受的打擊比預期嚴重。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玉敏表示,當下應該關注主流企業的經營狀況,“如果政策面趨寬松,全行業受益,對于那些優質的內涵式發展的企業反倒不利”。 在保出口還是繼續確保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政策效果,進而鞏固宏觀調控目標,還有一個微妙的決定因素——就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說,目前我國紡織工業吸納的從業人口大約1800萬,其中1200萬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有1億農業人口每年為紡織工業提供約600萬噸天然纖維原料。 此外制鞋產業也吸納了至少400萬左右的勞動力,這還不包括上下游產業的就業。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玉敏說,政府實際上是在權衡各方利益。不過,即使給勞動密集型企業略微回調出口退稅,也僅僅是一時的救急之策,“企業要政策的余地不大,畢竟整個優化貿易結構的大方向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