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質的理化常數 | ||||||||||||||||||||||||||||||||||||||||||||||||||||
| ||||||||||||||||||||||||||||||||||||||||||||||||||||
2.對環境的影響一、健康危害 一溴二氯甲烷的毒性比三氯甲烷稍大,具有鹵代烴化合物的共性,即對皮膚及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能夠經皮膚吸收后,侵蝕中樞神經,也作用于肺、心、肝、腎上腺和胃腸等內臟器管而引起中毒。 二、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經口50mg/kg/日×14日肝腫大,體液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經口125mg/kg/日×14日肝腫大,血液葡萄糖含量下降,體液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經口250mg/kg/日×14日肝脾腫大,肝腎功能異常。 一溴二氯甲烷存在于水環境和底質環境中。環境監測結果表明,在飲用水中已被檢出含有一溴二氯甲烷。尤其是經過加氯處理后的飲用水,該鹵代烴污染物的含量,最高可達100μg/L左右。美國安全飲水委員會飲水調查結果表明,在飲用水源水中,一溴二氯甲烷的最高濃度為11μg/L,而在經過處理的水中最高濃度達到116μg/L。一般認為飲用水中這些鹵化物是因為加氯過程中,消毒滅菌的同時,氯化了水體中天然存在的有機物質所生成的。 3.現場應急監測方法直接進水樣氣相色譜法 4.實驗室監測方法吹掃捕集-氣相色譜法(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水質) 氣相色譜法《常見有毒化學品環境事故應急處置技術與監測方法》胡望鈞主編 氣相色譜法《固體廢棄物試驗與分析評價手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譯 5.環境標準美國(1981)飲用水(瓶裝水)0.1mg/ L 6.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防止沾污擴散:為降低飲用水中一溴二氯甲烷,研究氯化前破壞或去除可被鹵化的有機母體的方法,將可導致降低自來水中氯化產物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當飲用水水源中含有較高有機物質(微粒態或吸附在礦物微粒上的溶質)時,先混凝和過濾去除大量的有機物質,然后氯化處理,能直接減少包括一溴二氯甲烷在內的三鹵甲烷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