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即“社會責任標準”,是1997年10月份公布的全球第一個有關道德規范國際標準。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及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所制定的SA8000,適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業、不同規模的公司。其宗旨是確保生產商及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皆符合社會責任的要求。
SA8000來了嗎?
據報道,今年美國歐洲一些國家將開始強制推廣SA8000標準認證。據有關權威人士預計,2004年,將有85%的生產制造企業遭受由實施SA8000標準帶來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另據美國商會組織調查,目前有50%的跨國公司和外貿企業表示,如果SA8000標準實施,將重新與中國企業簽訂新的采購合同。由于我國產品結構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力成本是我國重要的比較優勢,而受SA8000約束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該標準將逐步對我國外貿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截至2003年8月,全世界共有36個國家的259家企業組織獲得了SA8000認證證書。這259家組織涉及35個行業等。據一家大型跨國集團商務標準部(專門負責供應商的社會責任審查)的人士介紹,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影響最大的是紡織業、服裝業、玩具業和鞋業等勞動密集型消費品行業。一些跨國公司如耐克、阿迪達斯、沃爾瑪、麥當勞等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到影響,紛紛加入這一運動,它們不僅自己制定社會責任守則,而且要求產品配套企業和合作企業均要遵守這些守則,從而將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擴展到了生產制造基地的發展中國家。印尼、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先后成為該運動的焦點地區。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影響到進入歐美公司供應鏈的中國企業,2000年以后,幾乎所有的歐美企業都對其全球供應商和承包商實施社會責任評估和審核,只有通過審核與評估,才能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據估計,從1997年以來,我國沿海地區至少已有8000多家工廠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有的企業因為表現良好獲得了更多的訂單,部分工廠則因為沒有改善誠意而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但在全球已獲得SA8000認證證書的259家企業組織中,我國已有42家,僅次于意大利的45家名列第二。它已經成為我國企業進入跨國公司供應鏈或產業鏈,以及產品出口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敲門磚”。加入這個標準可以證明企業已經通過社會責任的有關認證,減少出口到歐美等國家的阻力。
你準備好了嗎?
有關部門近年來在研究SA8000課題時發現,中國絕大部分企業由于對SA8000不了解,明顯感到無所適從。而處于對歐美出口前沿的企業更是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目前,企業普遍認為,政府職能部門在這方面缺乏引導,學術界的研究也很少。對中國企業來說,這種認證將員工權利與訂單掛鉤,通過強調勞動力重要性,消除中國企業以勞動密集型降低成本的優勢,所以對中國出口企業影響很大,搞不好就會失去跨國公司的“金訂單。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們要未雨綢繆,應著力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借助W TO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多邊談判。應對SA8000這種新貿易壁壘的當務之急是我們作為W TO成員國的一員,在W TO的協商機制下,與其他成員國一起明確并細化其的使用規則,強調其不能夠濫用,不能有國別歧視。我們可以利用相關的一些條款和國際組織的協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利用國際力量,尤其是要聯合發展中國家,抵制發達國家的歧視政策,以保護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利發展。
2.建立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建立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對于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因為國際標準化機構和各國政府及其標準化機構經常對其技術法規和標準進行修訂,如果企業信息不暢,不能按照已經變化了的法規或標準要求生產產品,在出口時就會遭遇壁壘。因此,有關政府部門應盡快建立國外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以負責收集、跟蹤國外的貿易壁壘措施,建立國外貿易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同時,認真研究貿易壁壘對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的影響,采取積極措施應對之,創造良好的出口環境。國家通過建立相關的信息數據庫和網站,方便企業查詢,為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
3.練好內功,迎接挑戰。國外的跨國公司在選擇國內的合作伙伴時,也往往將社會責任標準看作一個重要的選擇依據。對那些工作條件惡劣、環保意識薄弱、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即使合作成本較低,跨國公司也會棄之不顧。因為他們知道,與這樣的企業合作意味著要承擔較大的道德風險,這種道德風險隨時都可能轉化為商業風險。因此,聲譽良好、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就比較容易成為跨國公司優先選擇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培養企業和政府官員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培訓,樹立危機感,使企業自覺提高勞工標準,積極通過SA8000認證,獲取國際化的入場券。